假若明天來臨——《AI.未來》讀后感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你被確診為癌癥患者,你會做些什么?
你有沒有想過,在你百年之后,你希望你的墓碑上刻寫著什么內容?
在我翻開李開復老師的新書《AI.未來》之前,我希望了解到關于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歷程和對未來的展望。在合上這本書之后,最讓我獲益良多的卻是作為一個普通的人類,如何在人工智能的大潮中做好自己的思考。
如果說《生命3.0》是對人工智能的一次宏觀展望,那么《AI.未來》則是作者用自己的微觀體感,詳述了以現在為原點的前后幾十年,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李開復老師可以說是全球范圍內人工智能領域的教父級人物,曾經是谷歌、微軟等頂尖公司在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國內很多當前的人工智能領域大神,都曾經是他的下屬或者學生。在這本書里,開復老師用他的親身經歷和獨特視角,梳理了互聯網浪潮在中國以及世界范圍內的發展歷程,分析了中國與美國這兩個人工智能重點國家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也對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更為令人感觸的是,開復老師用自己一段與死神之間的對話,向我們點出了人類與人工智能最本質的區別。讀完之后,我感覺收獲的不僅僅是一次關于人工智能的認識之旅,也是一次對人生意義的自省之旅。或許,人工智能的發展過程,最終會變成人類認識自己的一個過程。人類不僅僅是在做一個輔助自己的工具,同時也是在做一面鏡子,一面讓我們更清楚認識自己的鏡子。
人工智能的四次浪潮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著我們的世界,這是一個盡人皆知的事實。那么,人工智能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改變世界的呢?開復老師把人工智能的發展分為了四個階段:
第一波浪潮:互聯網智能化
經過這么多年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巨頭們收集了大量用戶上網的數據。所謂互聯網智能化,就是利用這些數據給用戶貼標簽,從而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作為推薦引擎:這些算法了解、研究、學習我們的個人喜好,從而推薦專門針對我們的內容。
根據我的理解,這一波浪潮是互聯網平臺的智能化,是屬于基礎建設性質的智能化,是后面幾波智能浪潮的基礎和前提。當然,這也是屬于人工智能領域中低垂的果實,我們現在已經完全身陷于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中了。
第二波浪潮:商業智能化
如果說第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基礎是給互聯網用戶的瀏覽貼標簽,而商用人工智能則是給傳統公司數十年來積累的大量專業數據貼標簽,比如保險公司的理賠記錄,銀行發放貸款的記錄,等等。在此之前,這些傳統的數據并沒有被充分的發掘出價值,直到人工智能進入到這些領域,運用算法在這些數據庫中找到了人們往往會忽視的隱形聯系,使得這些數據煥發了新的生命,也同時重新定義了這些行業的游戲規則。比如你可能永遠都想不到,一個人輸入自己生日速度的快慢,手機電池的余量,有可能影響TA在申請貸款的審批額度。
商業智能化也已經在我們身邊處處發生,但是這一波浪潮所使用的,依然只是人們行為的歷史數據,對于人們實時行為數據的檢測與收集,從第三波浪潮開始。
第三波浪潮:實體世界智能化
第三波浪潮就是把人工智能延伸至我們的生活環境,以大量的傳感器及智能型器材,把我們的現實世界轉化成可被深度學習算法分析與優化的數據。
開復老師把這波智能化稱之為“感知智能化”,是在計算機鍵盤和手機屏幕之外更多途徑的對人類活動的感知。人們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每一步移動,都有傳感器(智能音箱、人類識別、人體感應器等)進行收集,這些傳感器無處不在,并時刻連接在網絡上,使得“上線Online”這個詞變得沒有意義,因為我們幾乎無法分清自己有沒有在線上。開復老師把這種狀態稱之為“線上線下融合(Online-Merge-Offline)”,簡稱OMO。這將是O2O之后的下一個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完全整合起來,把線上世界的便利性帶進線下世界里,把在線下世界里感知的內容帶到線上世界里。”
我覺得這應該就是IoT的最終形態,人們生活在這個萬物互聯的環境中,自然分不清線上與線下,大部分情況下也不必分清,只要享受實體世界智能化帶給我們的便利就可以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公共數據和個人隱私將被逐步重新定義,也必然面臨不少挑戰,然而,我覺得,人類追求效率的天性將使得這個趨勢不可逆轉。
第四波浪潮:自主智能化
開復老師在書里寫道:“自主人工智能是前三波人工智能浪潮的集大成者,也是頂峰,把極復雜的數據和機器感知能力結合起來,就會得到不僅能了解世界,也能改變世界的機器,比如自動駕駛汽車。”
這種智能化將不同于現在生產線上的自動化設備,它不是只能機械的重復某個單一動作,這種“自主”的智能化可以自主做出決策或者處理突發狀況,能夠應付偏差或異常。當人工智能具有了視覺和觸覺等感知能力,并且可以使用數據進行優化的能力,機器能夠處理的工作范圍就大大增加了。
人工智能的這四波浪潮,或者說發展的四個階段,充分體現了“智能是發展的,智能是相對的”這樣一個事實。每一個階段的所謂“智能”,在下一個階段有可能只是一個基礎條件。智能就是在這樣不斷積累和迭代的過程中,引領著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人與人工智能將如何協作
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最令人關注的恐怕就是人工智能大量取代人類工作之后,那些失去工作崗位的人類將何去何從的問題。
在美國的硅谷,關于人工智能將要引發的失業問題,已經有了廣泛的討論,大致上有三類解決方案:就業再培訓(Retraining workers)、減少工作時間(Reducing work hours)或者重新分配收入(Redistributing income)。每一類方案的出發點都是調節就業市場的某一個變量(技能、時間或者報酬)。開復老師在書中對三種方案的優缺點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其中后兩種方案都是需要政府進行一個規則的重新設計,而只有第一種就業再培訓的方案,對于一個個體人類來說,是可以主動去尋求的解決方案。應該說,人類社會的前幾次生產力變革,都是通過這種再就業培訓來解決失業問題的。比如當工業革命導致大量手工業者和農民失去工作的時候,他們通過培訓走進工廠,成為了生產線上的工人。然而對于人工智能這波浪潮來說,與前面幾次變革最大的不同就是速度太快,而且方向不確定。也就是說,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使得它在取代人類工作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進,以至于就業者每隔幾年就不得不更換職業。同時由于人工智能發展路徑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導致很難預測在未來幾年內哪些工作將會受到影響,所以很難指望一名普通的就業者在選擇再培訓計劃時,能準確預測幾年后哪些工作更安全。
因此,分析哪些領域的工作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變得異常重要。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開復老師使用了“角思維”的方式,用社交屬性和創意屬性作為橫縱兩個坐標,分別對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進行了分類,并預測了在四個象限中,人工智能與人類可能存在的合作模式。
可以看出,在四個象限中,弱社交且弱創意的工作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強社交且強創意的工作,最不容易被取代;在強社交但對創意要求不強的領域,屬于“結合區”,可以進行人工智能和人類之間的協作,由人工智能負責數據的收集和處理,由人類工作人員負責與人類客戶之間的交互。在強創意但是弱社交領域,則會存在人類與人工智能共存的現象。總之,由于各種工作性質的不同,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也就不同。
在書中舉了一個醫生領域的例子。由于人工智能可以掌握大量的病例和數據,因此在診斷疾病、制定治療方案等方面一定能超過人類醫生。但是問題是很多患者不希望面對一臺冰冷的機器來完成看病的過程,因此傳統的醫生可能會演變成一種新的職業,李開復老師稱之為“關懷護理醫師”。這種職業集護士、醫療技術人員、社會工作者,甚至心理學家的技能于一身,能夠了解和操作診斷工具,同時可以與患者交流,在患者遭受生理或者心理創傷時給予安慰,給患者情感上的支持。
這些都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夠做到的事情,這就是人在人工智能普及的時代中,所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地方。
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人類最有價值的不是大腦,而是人心。這就是作者在這本書中重點向讀者傳遞的一個理念,而這個理念是他經過一段與癌癥作斗爭的經歷之后,感悟得來的。
人與機器的根本區別
2013年9月,開復老師被診斷為淋巴癌第四期。這一個突如其來的打擊,以及在隨后與癌癥作斗爭的過程中,他重新思考了關于工作、價值和“人”的意義之間的關系,并且重新思考他原來自以為成功的“人生算法”,以及他早已為自己擬好的墓志銘。
他也開始重新審視人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在此之前,他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報負是:“量化人類思維過程、解釋人類行為。”然而,這次與死神的擦肩而過讓他明白:人與機器的根本區別在于“能否愛人”。他在書中寫道:
人工智能固然強大,而人類獨有的愛才是我們生活中最需要的。......我堅信的未來是由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力,加上人類愛的能力構筑的。
不得不承認,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人類的影響,還存在著很多不同的看法和爭議。然而開復老師用他豐富的第一線從業經驗,以及深刻的個人感悟說服了我。人工智能的研究,實際上最終都聚焦在對人本身的理解和研究上,開復老師告訴我們:要想理解人的獨特性和神奇的地方,我們需要學習的不是人的大腦,而是人的心。
因此,人工智能,不僅僅是人類制造出的一個超強的工具。同時,它也使我們有機會更加理解人類的本質。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自己,不是因為人工智能理解了人腦的運作原理,而是因為人工智能解放了我們,讓我們不再一味追求優化,進而可以聚焦在真正使我們成為人類的東西上——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這樣的一個未來,我希望它早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