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理解的生活場景和生活動線
站在居住者的立場,從功能的角度看家居生活,生活場景和生活動線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生活場景,即某人某時在某區域做某件事。例如,一家人在餐廳吃飯,男主人與朋友在客廳聊天,小孩在書房讀書,等等。生活場景一般公認度很高,與房間的定義直接相關。
生活動線,即某人從一個生活場景轉移到另一個生活場景的路線。例如,老人從客廳回臥室睡覺,一起看電影的客人起身如廁,女主人起床后到廚房準備早餐,等等。生活動線一般被分為三種動線:居住動線,訪客動線和家務動線。
智能家居的意義在于保證每個生活場景的舒適度,同時關注在生活動線中,切換舒適場景的簡便性,還需要確保整宅的安全感。
眾所周知,改變環境是由各種操作相對復雜的電器來完成的。而智能系統是依據居住者的要求,用最簡便的方式讓電器在恰當的時間和恰當的地點啟停。因此在生活場景中和生活動線上,理解人的要求,了解環境因素,并通知相關電器進入最佳的工作狀態,是對智能家居的基本要求。說穿了,就是將復雜的要求,轉化為操作的簡單。
那么首先,智能家居怎么理解人的要求呢?這要從人機交互說起。
最原始的該是墻裝的控制面板了,為了不強制客戶改變沿襲多年的使用習慣,它最有存在的價值,當然改變一下操作模式是必須的,因為它可以直接關聯生活場景,在操作中一般不會產生質疑。墻裝的控制面板還用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在智能系統里,它是最基礎的智能控制單元(總線系統的特性),因此穩定性相對最高,當出現系統問題的時候可以作為基礎操作。
最離不開的該是手機了,無論出門還是在家,幾乎已經是手不離機,丟手機?不太可能了吧!因此手機作為懶在沙發上或賴在床上的補充控制手段,應該不可或缺。手機作為一種重要的控制方式,首要的條件該是操作界面足夠“人性化”,即不用學習,拿來就用。補充條件該是快速進入。手機控制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彌補“忘了”。忘了是否關了(任何電器),可以遠程確認,確認沒關,可以遠程去關。無論你是離開了家,還是到了另一樓層,還是到了另一個房間。
最倡導的該是語音控制了,說句戶就妥了。這無疑是偉大的功能,雖然有點絮叨,“聽話”該是最被大眾喜歡的了。優勢顯而易見,當然也會并存著劣勢。首先要語音喚醒,也就是要叫它的名字,聽到它回答“在呢”,它才開始“聽話”。其次,如果距離音箱太遠,環境噪音過大,都可能會造成它“不聽話”或“聽不懂”,只能試試走近點,或換一種表達方式重復了。最讓人不能容忍的是,有可能在你沒叫它時,誤認為需要播放“音樂”,尤其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當然這項技術一直在不斷地更新和發展,相信不久的未來,它一定是完美的智能生活伴侶。
最期盼的該是多樣化探測器的加入了。現有的較比常用的探測器有:人體紅外和微波探測器、指紋探測器、人臉探測器、光照探測器、溫濕度探測器、空氣質量探測器等等,可分為人體探測器和環境探測器。這兩類探測器合理地搭配使用,可以作到“完全自動”,即不用動腦來判斷,又不用動手來操作。舉個例子:老人使用指紋鎖進入家門時,一層開放區的空調開啟到25度,一層老人房更衣室的燈打開;而女主人回家時,一層開放區和二層主臥區的空調同時開啟到22度,主臥衣帽間燈打開。毋庸置疑,高質量探測器的全面應用,加上大數據的應用分析,才是智能家居的方向,也就是物聯網在家居上的應用。但廣泛應用的前提是探測器的探測值足夠精確,應用位置足夠合理,當然外形的美觀也很重要。
總之,面板+手機+語音+探測的應用,加上設計師對生活場景和生活動線的把控,就可以得到“智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