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智能家居的需求不易被認知
最近讀到了一篇“磐石之心”四年前寫的文章《智能家居的“騙局”還能忽悠多久?》。僅僅是看到標題,對于一個在智能家居行業里奮斗多年的人來說,已經怒不可遏了。其中的內容,更是沖動地想立即懟回去。但冷靜下來,仔細閱讀后發現,其中的內容的確是以事實為依據,站在使用者的立場,憑著個人對智能家居的理解,描述所看到的現狀并預計未來。其中提出的三個問題,正是智能家居要解決的終極目標,卻恰恰也是問題所在。作為智能家居人,不得不重視,不得不深思,也不得不感謝作者的提醒。
先把文章的三個問題照搬如下:
1、安全問題:
這二天最熱的新聞,一個大一學生編寫了個手機病毒,導致數十萬安卓手機用戶中招。而惠普的Fortify應用安全部門對市場上十種最熱門的物聯網設備進行了分析,發現了250種不同的安全漏洞。當前智能設備幾乎都采用基于linux的安卓系統,這套系統漏洞多,安全性差。而智能家居企業基本都無安全防御技術,這意味著智能家居系統更容易被黑客攻擊,這會導致智能門鎖、室內監控失效,小偷可以如同進出自己家一樣進入你的家里拿走東西,還有大量潛在的危險,比如,竊取室內監控攝像的內容,導致用戶隱私泄露等。
2、節能問題: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一項全新研究表明,單是2013年,智能物聯網家居設備所消耗的電能為616太瓦。在這所消耗的616太瓦的能源中,有400太瓦是由于其在待機模式下沒有采用節能技術,從而產生了巨大的能源浪費現象。隨之而來的是發電帶來的環境污染、資源消耗,最終影響到人類可持續生存發展。
3、健康問題
智能家居設備一般以無線、藍牙等方式進行連接,這意味著大量電磁波頻繁發射和接收,這無疑會增加家庭內電磁波污染,影響到人的健康。有人說,只要符合標注的電磁波是不會危害健康的,這就好比說部分磚家告訴我們,轉基因對身體無害,然而這一切危害可能都是緩慢發生的,未知的,未經驗證的。
以上的這些問題的確存在,任何事物都有利弊,更何況是新事物,其中的“利”沒有被全面認識到,“弊”就會更突出。
如果智能家居的“安全問題”在可控范圍之內,例如,只在需要的時候,而非實時連接可能被“黑”的網絡,是不是就可以基本保證隱私不被泄露了。這樣,既可以幫助居住者解決了家居內部的“防火”、“防水”、“防燃氣泄露”和“防人患”的問題,又有效地降低了網絡、云、大數據等不安全因素。
我們都知道,空調是夏天的用電大戶,而空調每調高一度大約節省5-8%的電能。如果智能家居可以實現,家里沒人的時候,自動關掉空調;晚上睡覺的時候,自動調高溫度,既舒適,又節能,豈不兩全其美。由此可見,這種大尺度地節約能源與電器設備待電的微小浪費,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吧?
究竟是電輻射還是空氣質量對人體的傷害更大,不好做直接的比較。但是,如果智能家居能夠實時將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與人居環境技術指標做比對,當室內空氣質量不達標時,自動啟動相關各類電器(電動窗、排風扇、新風機等),以調節空氣的質量達到最優。即使由此帶來的電磁輻射比原有的污染增加了一些但在國際公認的安全范圍內,也該是可以容忍的吧?
總之,重點在于“真實用戶需求”!兩利相衡取其大,兩害相較取其輕,這是每個人的必然選擇。但不幸的是,選擇來自于認知:或許鄰居家里遭了賊,你才能意識到防盜的重要性;或許直到有人幫你測算了使用智能家居前后每月電費的差別,你才能理解節能的意義;或許家人真的生了病,被醫生提醒,你才能注重環境因素。
安全是預防萬一,節能需要日積月累,從健康到亞健康到生病的過程更漫長,這些都不易被意識到。意識不到,當然就不被重視。“真實的需求”來自于不斷的認知積累。大眾的需求也不過如此。
智能家居還處在“牙牙學語”,步態蹣跚階段,未來更是懵懵懂懂。甚至就連智能家居到底是什么、包括什么內容,大家都還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為家居生活提供工具,讓家居環境更安全、舒適的目標是大家的共識。
因此,無論是否“騙局”,這個行業已經形成了,并且一直在進步中。作為從業者,我們該做的是,進一步發覺生活中存在的急待解決的問題,制造更適合的工具,用更合理的服務模式,在更早的一天,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智能家居的目標,進而享受到由智能家居帶來的“生活的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