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電為了省力省事,加智能為了省腦省時
加電為了省力省事,加智能為了省腦省時,其實都是“工具”。智能的目標就在于此,當然,“加電”是前提。
扇子加電就成了電風扇,打開開關,就有了持續的風;窗簾加電就成了電動窗簾,輕拽一下或按鍵,就可以操作到位。
空調加了智能,你可以忘了它的存在,它會自動地給你一個適宜的室內溫度——有人在就啟動,沒人在就關閉,室外溫度更高就調低溫度,睡覺的時候就調高溫度。更有甚者,跟隨房間里人數增加,它還會自動逐漸調低溫度。
對每個人來說,大腦是有限的資源,時間是不可逆的資源,因此智能一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智能家居是智能的應用場景之一。那么我們就從分析“場景”這一概念入手,來更好地理解智能家居是如何省腦省時的。
場景,是環境實時參數和人體舒適參數的比較值,被固化為可以一鍵或自動完成的多電器執行的組合動作,以實現環境實時參數=人體舒適參數。
舉個例子:男主經常很晚回家,那智能家居的“回家場景”就應該是二個。一個是“正常回家”,其電器的相關動作為:門廳和通往客廳通道的燈點亮,客廳燈點亮為正常起居的亮度(只有在晚上才執行此動作),客廳及周邊的空調和新風系統依據測量的實時數據和環境舒適數據的差值選擇啟動或不啟動。另一個“夜間回家”則是:主臥室單側臺燈低亮度打開,通往主臥室通道的燈點亮,10分鐘后自動依次關閉。同樣是回家場景,針對不同的生活狀態和不同的使用者,賦予了不同電器的不同執行動作。如此每天進入家門時,既不用考慮光線,也不用顧及溫度和空氣的質量。只需按一鍵,省腦省時了吧?
這個“場景”中環境的實時數據不是被人感知到的,而來自于專業設備。有了它的正確數據,開與關,高與低的控制才能準時準確。這恰恰是智能家居的重要作用——你不用“費腦”去了解各項與家庭環境相關準確的“實時數據”和正確的“舒適數據”。交給專業的設備去探測,交給專業電器去執行,交給專業人員去一一對應出“場景”。省腦省時又享受了吧?
當然,目前大眾應用級的智能還不能完美到全部自動運行,還需要人的參與。它的發展和普及有賴于科技的進步,大數據的應用,AI的發展進程。因此智能的發展,是從半自動(操作簡化)逐漸走向全自動,從“省腦”到“更省腦”的過程。假如在面部識別技術足夠普及的未來,與時間參數結合之后,就可以自動細化地完成每個人的“正常回家”和“夜間回家”,這就全自動了,就更“省腦”了。
智能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如同電的發展歷程一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適合業態發展方向,滿足穩定使用條件,跟緊時代腳步,才能適應未來。
昨天在香山公園門口,看到一對乞食的夫妻,竟然在化緣缽上,懸掛了二維碼的標牌。今天又在鍛煉的途中,看到一個年輕的速遞員在教授一個年齡大一些的快遞員使用豐巢智能快遞柜。無論是與時俱進,還是無奈跟進,都是被時代裹挾著前行。反思一下,難道又提高生活品質,又節省了有限的腦力和時間,同時還緊跟了時代的步伐,“三全其美”的智能家居不該嘗試嗎?
當然,智能家居不一定從系統開始,也可以從智能單品開始。智能家居不僅只有一條通道,更多地使用智能電器,也是通道之一。只有在使用中,逐步理解了智能的“省腦省時”,才能進一步尋找更“省腦省時”的智能。
我們應該從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煩惱”開始。比如,老人經常忘了吃藥,一個智能音箱就可以每天定時提醒。再比如,每天睡到半夜都要開關空調,一個智能空調網關就可以解決全家人不同的調溫要求。
現在,花點錢就可以得到享受,還省腦省時,何樂而不為?
想想不久的未來,物聯網如同今天的手機一樣被普及了,不會用不覺得后怕嗎?
生活的邏輯同樣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同持續使用按鍵手機的人,直接操作智能手機是會“摸不著頭腦”的。同樣,如果沒有任何基礎,想通過一本書理解區塊鏈也是不現實的。